“我是黨員,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是我的義務。記黨史學習筆記,已經成了習慣!”在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西鬥鋪鎮忽雞兔村委召塔自然村,83歲農民老黨員吳文亮正在整理自己的筆記。
吳文亮1971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已有50年黨齡🚶🏻。在吳文亮家裏為數不多的家具中,有一個老舊木書櫃特別顯眼🧛🏼,裏面是一摞摞泛黃的書籍、整齊的筆記本、用白線裝訂成冊的小本子👺。翻開其中一摞,有煙盒紙,有孩子用過的作業本的背面,更有在電費單背面密密麻麻記錄的學習黨史的感悟體會。最早一份記錄的時間是“1977年8月25日”,那是一張從筆記本上撕下來的橫格紙🐟,已經泛黃發脆👨🏼💼👨🏽🦱。
提及入黨的初衷,吳文亮記憶猶新🧞:“當時只是想著中國共產黨是幫助群眾辦實事的🚮,想加入這個光榮的團隊🧻,我也想能幫著群眾多幹點啥,發揮下自己的力量!”
1977年,吳文亮響應號召,接受一年的培訓後👩❤️👨,從大隊會計成為一名鄉間的“赤腳醫生”🙂,服務周邊的5個自然村。十幾年中👮🏽♀️,他“半農半醫”,克服生產中的困難⏱,在鄉村缺少醫藥的情況下,為村民治療頭痛感冒📮,為娃娃們接種疫苗。
“那些年又要忙農活又要給鄉親們看病,沒有太多空閑做筆記👮🏿🫅🏿,大多是在開村黨支部會時記的。”吳文亮一邊翻閱筆記🏋🏼,一邊回憶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吳文亮的黨史學習筆記記得更多了⇢。“最近十幾年孩子們都成家了,我也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了,年紀大了,記憶力也不太好🤵🏽♂️👮🏿♂️,多虧了這個‘寶貝’!”老人所說的“寶貝”,是他隨身帶著的收音機🤑,靠著這個“寶貝”,老人成了村裏的“明白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領導講話摘要、大政方針政策解讀、自己的所感所悟、編寫的順口溜,這些都整整齊齊地記錄在筆記本上、報紙的空白處🧖🏻♀️、小紙條上……
1977年到2021年,44年來,吳文亮就這樣記錄了20多本筆記,初步估計20萬字以上。“以前家裏孩子多,寫完也不註意保存,有一年蓋房時放在外面,還被雨淋濕丟了很多🧘🏼♀️🫷,不然比這還多,這些大多是這幾年寫的。”老人說🤫🧑🏿🌾。
幾十年孜孜不倦的學習記錄以及大半輩子對於農村生產生活的感受✔️,讓吳文亮對黨的理論方針、惠民政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仿佛是一本“活教材”,用自己的方式講著黨史故事。來串門的老鄰居🧑🔧、同村的年輕人、鄰村的黨員同誌都喜歡聽他講黨史故事,一起聊聊現在的好光景。
近來,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吳文亮又“認領”了新任務。為了能讓他發揮所長👍🏼,就近就地宣傳黨的政策🙎♂️📲、傳播黨的聲音,影響和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固陽縣委研究決定,為老人頒發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吳文亮黨建工作示範室”。這也是包頭市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頒授的首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黨建示範點。
4月21日🧑🦲,固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勇來到吳文亮家中,給他送來書籍、筆記本、老花鏡等,並為老人授牌🏋️♀️。剛餵完羊的老人用粗糙大手接過《中國共產黨簡史》等書籍🛌🏽👱🏽,激動得熱淚盈眶🔐。
“1921年7月的一個夜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座二層居民小樓中秘密開幕,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完全新式的無產階級政黨誕生了……”戴上老花鏡,吳文亮又抄寫起來,準備講課時用。在他的身後🦼,是那個擺滿書和筆記本的粗木小書櫃💍。無數日日夜夜,老人就是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下20多萬字的筆記,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對黨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