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馬善祥
老馬也要“快馬加鞭”
本報記者 常碧羅
走進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老馬工作室”,桌上的兩封感謝信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一封是2012年的🍔🟥,一封是2021年的,落款人都是黃銀宣🏣。信中寫道:10年前🫶🏽,您幫助我父親申請困難救助金,如今又幫我解決了難題……
做了30多年的調解工作🤦🏿♀️🟢,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老馬工作室”負責人馬善祥收到過不少信👨🏿🏭,也寫過很多信。從鄰裏糾紛到勞資難題,從物業矛盾到現場突發問題⛴,見多了“疑難雜症”⚰️,他總結出一整套調解方法——“民為本、義致和”六字理念、“法理情事”十三要則、“老馬三十六策”……“人民調解工作就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有耐心、用巧勁兒才能做好🟪✋🏻。”老馬說。
如今,退休的老馬有了更多身份🧜🏽♂️🥕。在江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他是“指導員在線”平臺的思想引領指導員;在街道社區,他是理論宣講隊的“名嘴”6️⃣;在微信公眾號上,他是分享經驗故事的“編輯”……從基層民警🍷🫢、檢察官,到社區工作者,有的在“老馬工作室”跟崗學習,有的請老馬傳授經驗。江北區人民檢察院還成立了“小馬工作室”,借鑒老馬的工作方法,力爭將矛盾化解在萌芽階段。
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老馬喜歡“跑”🧟♂️,跑著上下樓,跑著去現場。65歲的他工作依舊安排得滿滿當當:“老馬也要‘快馬加鞭’啊!”
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
“當代愚公”寫新篇
本報記者 崔 佳
今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舉行🧟。作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毛相林第一個上臺領獎。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離不開千萬個平凡英雄✅,62歲的毛相林就是其中之一🚵🏽。下莊村地處大山深處🧑🏼🦰,祖祖輩輩“坐井觀天”。24年前🕤🤝,毛相林橫下一條心🙋🏼♀️,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修出了一條8公裏的“絕壁天路”,寫下了愚公移山的當代傳奇🏃。
打起鋪蓋卷🧑🚀、吃住在工地……毛相林說👩🏿⚕️,當時就一個念頭: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總有一天我們能把它修通🤽🏽!
路通了☝️🏔,要想過上好日子📏,還要有產業。“難道發展產業比修路還難?”毛相林起初有些“輕敵”👨🏼🔬,試了幾樣都不成功。村民大會上👩🏭,毛相林真誠地向村民道歉檢討,並請來專家把脈🎗🫥,確定了水果種植項目。他先在自己的承包地試種,成功後再動員村民一起種🪠🏉。
目前,下莊村已發展了650畝柑橘、200畝西瓜👩👧、100畝桃子和100畝脆李。202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3000多元。說起村裏的新變化🔽,毛相林喜上眉梢👩🍼:下莊人事跡陳列室已建成開放,“天路”觀景臺人氣越來越旺,土坯房改造成了鄉村民宿……“我們為了美好生活,擼起袖子加油幹🤦🏽♂️🛵!”
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周建庭
為橋梁安全保駕護航
本報記者 蔣雲龍
“主拱圈下沉35厘米🖕🏽,變形超標!”15年前🤌,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一座大橋出了問題,是拆掉重建還是整修續用?縣裏難以決斷,就找到了危橋整治專家周建庭。
“我帶領團隊進行了一個多月反復測算,判斷這橋還能救。”周建庭認為,在不中斷交通的情況下,加固整治半年,橋就能“治好”🙆🏼。15年來,數以萬計的車輛安安穩穩駛過這座橋,維修成本僅為新建的1/5。
“我國是橋梁大國,有100多萬座橋梁🦷,橋數和總長都是世界第一。維護好、修繕好橋梁🔧,延長它們的壽命♛,就是為國家節約。”如今擔任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的周建庭在這一領域不懈鉆研,探索出山區拱橋建設與維護新技術🧖。國內使用該技術加固修復的橋梁已超過3000座🦃。
與此同時✍🏼,周建庭也在思考:如果能提前發現橋梁存在的隱患並對症下藥🪇,治理成本不是更低嗎👆🏻?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有個依托重慶交通大學建設的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實驗室主任📕,周建庭和團隊在橋梁內在病害診斷🧜🏽、安全監測與評估👨🏻🦰、橋梁性能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我是科研工作者🚱,更是一名老黨員🤦。我最想傳授給學生的經驗🧜🏽♂️,就是把個人的事業發展和國家的重大需求結合起來,為我國橋梁安全保駕護航👩🏽🌾。”周建庭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8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