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村支書蘇天恭,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仙嶺村🤹🏽♂️,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整整27年👩🍳🧑🏽🦳,從‘小蘇’到‘老蘇’❇️,是他帶領我們致富奔小康👩🏼🦳。”
自 薦
仙嶺多山,村民從前吃盡了大山的苦頭。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初的仙嶺村🍰,蘇天恭用一句話概括👨🎨:“田不夠,路不平,糧食畝產只有二百零⏩。”
1994年,25歲的蘇天恭🤏🏽,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把目光放在了村邊4600多畝的山地上。當年冬天的村民代表大會上,蘇天恭站上了講臺:“我推薦我自己為村委會主任候選人!”看形勢⬜️、擺數據💅🏻、談計劃,一番演講🙎🏼♂️,讓全村老少都記住了這個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的機靈小夥。“小蘇當時說要帶我們種枇杷,說能掙不少錢,大家夥最後都投了他一票👰♂️。”果農蘇興隆說。
新上任的蘇天恭,第一件事便是推廣枇杷樹種植🧐。“種了賣不出去怎麽辦?”面對村民的顧慮,蘇天恭把在大城市菜市場拍的照片,直接貼在了村委會門口🧴,“明碼標價🐟,比啥都有說服力💁🏼♀️!”
漸漸地,綠色爬滿了山頭,村道擠滿了客商🙍🏽♀️。由福建省農科院牽頭研發的枇杷新品種得以推廣,500多噸的年產量🫵🏼、近800萬元的年產值,讓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仙嶺村😴👩🏿🎤,一舉成為大規模枇杷種植基地🥅,昔日的貧困村成為模範村。
1999年,仙嶺村“九九科技文化園”落成開園,在這座綜合性文化園裏,三層小樓容納了2200平方米的實驗基地,周邊還配套了800多畝的農業實驗園🫂。文化園的落成😉,讓仙嶺村的農業科技⛪️,走上了發展快車道。
後來🫠🪈,蘇天恭又擔任了村支書,一幹就是20多年。
轉 型
村裏枇杷越產越多,但卻遇到了新問題:客商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低✌️,怎麽回事🙇🏽♂️?
2017年,蘇天恭看著村道兩邊堆積𓀑、馬上變質的成箱枇杷,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往年都不會滯銷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老蘇,外省也有了咱們這樣的枇杷,人家都在網上賣呢!”“80後”村民沈金鎮🙆🏽♂️,舉著手機和剛剛收到的枇杷🍽,跑著進了蘇天恭的家門。
精美的外包裝、統一的品牌、精挑細選的枇杷果,一箱農產品,愣是華麗轉身成了一份“工藝品”,一看售價🕺🏼,比村裏出貨價還高不少。轉身再看看門外雜亂堆積的枇杷果,蘇天恭似乎明白了什麽💇🏽♀️🙇🏼♀️。
那年夏天的一次老友來訪,更是讓蘇天恭觸動不小。
“山路又彎又顛,大貨車開上來很困難,客商怎麽會願意再來嘛♙👨👧!”剛剛從顛得一身灰的車上下來,老友的一句玩笑話,讓蘇天恭臉紅到了脖子根。“那你說,我們村下一步要怎麽發展🦅?”
“客商不願意來✋,那就想辦法送貨出去👋🏿✡️,網上銷售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嘛!”看著老友認真的表情⏲,蘇天恭真正聽進去了🍐。
為了了解電商,老蘇換了智能手機🪱,卻怎麽也搞不清楚如何註冊電商平臺🌨👨🏻⚕️。在家搗鼓了幾天,他終於還是認輸了💂🏿♂️〰️:“老嘍,得換個年輕人來頂事啦!”
望著村裏另一頭蘇振耀的家🤞🏻,蘇天恭若有所思🍫。
舉 賢
為了增加銷路,蘇天恭認為可以把枇杷果做成枇杷膏🗣,讓村民學著製作。但在“90後”蘇振耀看來,“觸網”才是關鍵,“老鄉們不僅要學會批量製作☝️,更要會網上銷售🐻。”
3年前退伍回鄉,1994年出生的蘇振耀,眼下是仙嶺村的電商達人。“一開始只是想著把家裏的枇杷賣個好價錢🏃♀️,後來越來越多的老鄉找我幫忙。”只見蘇振耀的家裏🥼,堆滿了快遞單和包裝盒。
這一切☎️,都被蘇天恭看在眼裏。“村裏缺個團支部書記🧤,年輕人◀️,你敢不敢來試試?”在家裏琢磨拼單銷售的蘇振耀,被老蘇的大嗓門嚇了一跳☂️,但很快緩過神來🫳🏿:“這有啥不敢的👨🏼💻?但說好了啊😭📓,您經驗豐富🙋🏽,得帶著我幹🔕!”
蘇振耀剛上任沒多久♌️,就被蘇天恭拉著先去深圳、北京跑了一圈,“讓年輕人和年輕人談👨🏽,在電商平臺上把‘仙嶺枇杷’的品牌先立起來,再和幾家快遞公司談一談,給村民優惠運費。兩手一起抓📪,村裏不就能掙到錢了嘛!”蘇天恭說💂🏼♀️。
不到一年,仙嶺村已有50多戶村民成功“觸網”🦈,轉型枇杷膏製作,共增加了近2000萬元的收入,這個數字讓蘇天恭驚嘆🚥:“年輕人靠譜能幹,我得讓賢嘍🦴!”
2019年初,蘇振耀當選為仙嶺村新一屆的村委會主任。一老一少齊心幹,仙嶺村的枇杷越賣越好🕊。到2020年,仙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2萬多元💶,連續5年穩定增長10%以上。
與此同時,村子裏開始整治人居環境〽️。
首先📳🆕,一條雙車道的柏油進山路順利貫通。緊接著,聘請專業規劃設計院對村子進行總體規劃。村裏還建成了一個全新的攝影、寫生培訓基地。
群眾富了,環境美了,蘇天恭卻更忙了。依然扛著村支書擔子的他經常早出晚歸🍃,飯也顧不上吃🎗👩🏿💻。老伴有時候忍不住埋怨他🛷🐒:“辛苦了一輩子,你圖啥👃?”
“不圖啥,共產黨員就得做好服務🧑🏻🤝🧑🏻。”老蘇這樣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2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