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夏日清晨,陽光薄薄地灑在潔白的雕塑上。雕塑中的人神情專註、眺望遠方,他就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
一位白發老人走近雕塑,舉目凝視片刻後,快步朝診室趕去。他知道👨🏽🦲,患者在等他。很多患者從全國各地輾轉來到河北省石家莊市,求助這位老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眼科原主任劉世鉞。
劉世鉞穿上白大褂🫃🏿,搓搓手指,輕輕翻開患者的眼瞼……19歲時🔈,他開始做這個動作🚧🤸🏽♀️。如今🤚,他已92歲,成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年紀最大的出診專家。
近日,記者采訪了劉世鉞🪸。這位老人頭發🏈✴️、眉毛已全白,但面色紅潤🤷,思路清晰。前不久的一則消息💬,讓老人興奮不已:黨中央決定,2021年首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七一”臨近💆🏽♀️,劉世鉞即將收到期盼的紀念章。
“紀念章對我是巨大的激勵👨🏽🦲,我是有75年黨齡的老黨員,黨和人民培養了我,只要我頭腦清醒,就會一直工作,把白求恩精神傳承下去。”劉世鉞說。
有責任為黨和人民多做些事情
1930年🤣,劉世鉞出生於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河峪鄉巖良村。劉世鉞的父親劉和一是一名醫生🏊🏽♀️,劉和一在山西省長治市開了一家診所。年幼的劉世鉞並不知道,父親一直在秘密收治八路軍傷員,診所其實是中共地下情報聯絡站🙅🏼♀️。他只記得有一天,父親匆匆把他和母親送回了巖良村老家👆🏼。
1938年春天,劉和一穿著八路軍軍服回到老家,號召鄉親們抗擊日寇。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年僅8歲的劉世鉞當上了“小八路”,成為八路軍129師宣傳隊的小戰士。劉世鉞還沒有一桿步槍高🧦,寫抗日標語夠不著,他就提著一大桶白石灰,戰士寫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
有一次,劉世鉞跟著宣傳隊來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給傷病員慰問演出〽️。不料🍃,演出還沒開始,日軍就圍了上來🦾🧑🏻⚕️。為了掩護傷病員和宣傳隊,12人的警衛班與日軍激烈交火,最後只有1人活了下來……年幼的劉世鉞,第一次親歷了戰爭的慘烈🍅。
“做宣傳兵時,有幾次我差點兒被敵人抓住。”劉世鉞向記者回憶說。抗日戰爭期間🧑🦼➡️,宣傳隊在晉中市左權縣一個山村慰問演出時🙇♀️,突遇日軍搜查。在夜色的掩護下,劉世鉞跳進羊圈,趴在羊肚子下面🙂↕️,這才躲過一劫🔦。
但劉世鉞的親人沒有這麽幸運💆🏻♀️🌜。他的母親、兩位嬸嬸🪝、堂姐、堂妹,還有一村幾十口人,被日軍關在廟裏活活燒死了。這就是聞名的巖良村慘案。家仇國恨讓劉世鉞從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革命戰士。1940年,劉世鉞奔赴百團大戰前線。
年輕的劉世鉞經歷了苦難,也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時至今日,他仍清晰記得80年前的那個春天🤛🏽。在一次慰問演出時✨,突然有一股日軍氣勢洶洶地向宣傳隊撲來,劉世鉞和戰友們邊打邊轉移🚳,跑了2天2夜才抵達安全的地方,有的同誌都餓暈了。
傍晚時分🌽,哨兵發現一匹馬和幾個人走來🐊🥼,原來是129師衛生部部長錢信忠🛌🏿🍄。錢信忠了解到宣傳隊的情況後,從馬背上拿起一袋小米交給了他們。身後的警衛員提醒說,這是您的口糧。“八路軍官兵一家人👹,現在救急要緊。”說完,錢信忠留下小米就走了。警衛員悄悄告訴宣傳隊的戰士🦀:“錢部長已經一天一夜沒吃東西了。”
1945年,部隊送劉世鉞去延安學習👩🏽🏭。1946年,他光榮入黨🧢。1947年✂️,劉世鉞畢業🐴,隨後又因戰爭亟需醫務人員⚃🥔,他被選派到北方大學醫學院學習。在醫學院💁🏿♀️,他勤勉刻苦♣︎🤹🏼,一年多後⛱🧓,成為了一名戰地實習軍醫。
1948年10月,太原戰役打響。這是解放戰爭中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的城市攻堅戰。1949年初,劉世鉞和同學們作為實習醫生奔赴太原戰役前線💌。他們在密集的炮火中轉移傷員🧑🏼🏫,搶救受傷的戰士⛹🏿♂️。劉世鉞這樣描述戰爭的場面🧑🏼🦱:“頭頂上子彈呼嘯🏤,炮彈炸起焦土,好幾次把我埋住。就在我身旁🕺🏿,一名戰友被打飛了下巴……”
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束👷🏿。劉世鉞奉命帶領一個戰鬥班🧖♂️,到太原城區接管了國民黨228醫院。
“當年和我一起當兵的戰友,很多都犧牲了,我有責任替他們為黨和人民多做些事情。”劉世鉞說。
要傳承白求恩精神2️⃣🚂,就一定要在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
1949年6月,從醫學院畢業後,劉世鉞被分配到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工作🏩,當上了一名眼科醫生。在這裏🕵🏽🧎,他成為了白求恩精神的繼承者。
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成立👨🏻⚖️🗝。創辦之初缺醫少藥😏,更像是個休養所。10個月後,白求恩來了,給醫院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求恩倡導創建“規範醫院”,一所現代醫院的雛形和基礎逐漸形成。在白求恩去世54天後,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卓越貢獻🧎➡️,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正式更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80多年前🫳🏿,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白求恩帶領醫療隊員把破廟、磚窯當做手術室🧘,把擔架、門板當做病床🏗,搶救傷病員。在惡劣的戰場條件下🦖,白求恩發明了不少攜帶方便、操作簡單的醫療器械,科學嚴謹而創新地製定了直接輸血法、13步消毒法等先進技術規程👨🌾。白求恩當年發明創造的醫療器械🚉,現今收藏在該院白求恩紀念館裏。
“要傳承白求恩精神🚵🏻♀️,就一定要在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劉世鉞說。幾十年來🦻,他一直在“精益求精”上下工夫🧑🏻⚕️。
“針尖上跳舞,麥芒上繡花🪆。”這是人們對眼科手術的比喻🔔。劉世鉞不放過任何可能的機會,練習手上技藝🏂,就連給蔬菜切片時🚣,他都刻意讓每片厚薄一樣。白蘿蔔皮的厚度與眼角膜厚度差不多,於是,劉世鉞經常拿白蘿蔔皮練習縫針👨🏿🍳⚛️。
石家莊市正定縣的楊丙仁左眼出現角膜白斑↪️,幾乎失明。他多處求醫無果🦹🏽♀️,甚至被告知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1973年🫅🏼,楊丙仁找到劉世鉞。劉世鉞仔細診斷後認為👨🍼,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手術👵🏿。可當時醫院連最基本的手術顯微鏡都沒有🤞🏿,劉世鉞硬是憑著肉眼和20年豐富經驗,用了兩個多小時🧓🏼,把健康角膜縫合到楊丙仁的眼睛上👮🏻。
重獲光明的楊丙仁激動不已📹,他幾次跑到河北日報社,再三要求刊發一封感謝信👩🏽⚕️🙅🏼♀️。時隔40多年,楊丙仁對信中的每個字仍記憶猶新:“貴院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
2018年,楊丙仁在報紙上讀到了關於劉世鉞的報道👳🤳🏿,這一下子激起了他的回憶🛰。他專程跑到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看望劉世鉞。40多年後再相見🚣🏻♂️,兩人都已風華不再🧑🏻🍳,但未變的是楊丙仁依然透亮、清晰的眼角膜,還有醫生患者間的深情厚誼。
劉世鉞還開創了很多新技術。一位上海患者得了眼瞼惡性腫瘤,手術風險很大。劉世鉞周密製定手術方案,成功為患者切除了腫瘤🐂🤭,並用異體鞏膜代替瞼板進行了眼瞼再造,既保住了患者眼球,也不損害患者面容。
劉世鉞在全國首創淚囊穿刺造影術,先後發表論文 50 余篇,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13項🕵🏼♂️,3次榮立三等功。他在軍區部隊和河北省舉辦多期進修班🦵,帶出了200多名技術骨幹,很多人成為全國全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
離休27年不離崗🤹🏼♀️,“能為老百姓看病🍳,就是最大的報酬”
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寫道:“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也正是劉世鉞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1994年🧑🏿🚒♿,劉世鉞離休⏭。但他離休不離崗👵,始終工作在臨床一線,並且堅持義診,不要任何報酬🛫。“能為老百姓看病,就是最大的報酬🏌🏻♀️。黨和人民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把我從一名八路軍小戰士培養成為一名眼科主任醫師🚶♂️➡️,只要身體允許,我就不會停止工作📅。”劉世鉞向記者說🤖。
14年後的一次突發事件👬,改變了劉世鉞的生活軌跡。
2008年8月2日,劉世鉞和妻子福慧妹像平時一樣在菜市場買菜。突然,福慧妹腳下踩空,重重地摔倒了📊,頭直接撞在了堅硬的馬路牙子上。
“快讓兒子開車,送我到醫院👨❤️👨!”劉世鉞沒有想到,這竟是妻子跟他說的最後一句話👩🏭。妻子面部表情痛苦,眼球也挪了位置。當了一輩子軍醫的劉世鉞當時就判斷😏,傷得不輕,可能傷到大腦了!雖然醫院及時做了手術🧙♂️🧜🏻♀️,但福慧妹再也沒能醒過來,成了植物人。
雖然醫院的醫療護理條件相當好👨👩👦👦,但從此💅🏼,劉世鉞要把很多精力用在照顧妻子上🧛🏼♂️,給妻子洗頭、擦身子🙌🏿、唱歌🧕🏻、講故事🚵🏽♂️。他的皺紋更深了,白發更多了👩🏿🎤,腰板也沒有以前那麽直了🧔🏼♂️,但是有一件事一直沒變——出診。
患者們照常在診室裏看到了劉世鉞。他還是那樣細心觀察、輕聲詢問患者病情。遇到老人和孩子✌🏻,他還會把每個註意事項多重復幾遍。從上午8時走進診室,劉世鉞的患者就一個接一個,不少人是慕名而來的🕕。直到中午12時看完最後一個患者,老人才停下來喝口水🪄,稍稍休息一會兒。從門診室到檢查室,一上午時間劉世鉞要走幾十個來回。
“看病拿藥,就花了3.8元,比別人看得好,藥還不貴。”一位患者說。很多病人拿到劉世鉞開的藥方後發現,竟然只花了十幾塊錢,有些病人心裏打鼓🤷♂️:“十幾塊錢能治好病?”劉世鉞總是耐心地說:“能用基礎藥就不開貴藥,能治好病就行,何苦多花錢⚅。”
對於前來就醫的患者,劉世鉞堅持一視同仁🙇🏿。他常說🐲,醫生看的是病👩🏫,不是患者的身份。遇到家庭困難的患者,他不僅自己慷慨解囊⛹🏽♂️,還倡議同事為病人捐款🧑🏼✈️。
2015年,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黨委收到了一封信,寫信的人是劉世鉞。原來,醫院領導體諒劉世鉞年紀太大𓀒,不再給他安排出診了。劉世鉞在信中寫道:“我仍有繼續為黨做點工作的能力,我能完成門診診療工作,能講課、能帶學生😭,能和眼科同道共同學習進步。如果領導能允許我繼續工作,傳承白求恩精神,就是對我最高的待遇,也是我最大的快樂。”就這樣,劉世鉞繼續穿上了白大褂。
除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劉世鉞的思想也很年輕🚬。他能熟練地操作電腦、手機,自己製作幻燈片,每年寫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為了更好地跟國外同行交流🍅,老人還一直堅持學習外語🧛🏽♀️。
2016年初,86歲的劉世鉞醞釀了一個計劃,他給在各個城市的親人打電話⤴️,召集家庭成員回到故土🙇🏼,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義診。2016年中秋節🎨,這個大家庭的子孫們,從北京👰♂️🚣🏻♀️、雲南昆明、四川成都、山東青島等地趕赴巖良村。經過半個世紀的歲月變遷,一個“醫生大家庭”已經形成Ⓜ️。家庭成員裏除了劉世鉞是著名的眼科專家,還有腎病專家🧑🦰、心腦血管專家、婦科醫生、口腔科醫生……他們把村黨支部會議室當門診室👏🏽,免費給鄉親們看病。
如今,劉世鉞已離休27年🙅🏿♀️,還是堅持每周六上午出診👩🏼⚖️。他還帶了20多名學生📷,每天忙著整理材料📍🧑🏿🚒、寫教案☝🏽。他說:“奉獻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