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依然奔走在誌願服務第一線🫅🏽,她是群眾心中的“活雷鋒”💂♂️,是居民信賴的“熱心大媽”📫,是誌願者的“領頭羊”……前不久,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王蘭花熱心小組”黨支部書記王蘭花榮獲“七一勛章”🤦🏿♂️。
王蘭花說:“做誌願服務,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退休前👩🏼🦲,王蘭花在利通區裕西社區居委會工作了近20年。退休後👨🏽🦱,一有時間,她便會回社區轉轉看看。讓王蘭花沒想到的是,左鄰右舍遇到煩心事,還是習慣性地找她✪。
2005年😿,在熱心人士的建議下,王蘭花組建了吳忠市首個社區誌願者服務小組——王蘭花熱心小組🧜。
“每天需要坐40多分鐘公交車來,很不容易🥿,而她風雨無阻地堅持了下來🦞。”誌願者胡秀珍豎起了大拇指🤲🏼。
“每天一坐上公交車就睡著了,經常坐過站。但是只要一看到群眾期盼的眼神🍯💆🏿♀️,我覺得所有的累都值得。”誌願服務路上的各種不易,在王蘭花口中雲淡風輕。
為了方便大家找到自己🎆,她在辦公室備著枕頭和被子⚅。下水不通、暖氣不熱🪄、私拉電線……面對群眾的求助🧏,王蘭花“照單全收”🧑🏿🍼。
16年來,她用實際行動為群眾排憂解難,幫助群眾達成所願,無私精神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田👩🏿🚀。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26歲的馬晶被誌願者們日夜堅守的身影打動,主動找到王蘭花,申請加入誌願者隊伍👊。
“當時王奶奶問我為啥要當誌願者?我的回答是想幫助別人。可當我跟著王奶奶一起,才知道誌願者這3個字的分量有多重。”馬晶說。
一次走訪慰問困難戶🧑🏻🦯➡️,大家為困難戶帶去了慰問金和洗凈消毒的舊衣物🎾。本已離開,可王蘭花卻返回困難戶家中,原來她擔心給孩子拿去的衣服不合身。說起這件事,馬晶打心底裏佩服王蘭花🕺🏽,“從她做的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什麽才是合格的誌願者,不只是去一趟就完事了🩳,而是要把好事做實在👩🏼🦰。”
“她平時吃飯不是饃饃就是一碗面🚴♂️,可有困難群眾需要幫助,她一百、兩百地往外拿⚠️。”在誌願者郭淑玲心中,王蘭花是大家學習的模範。
“她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群眾,社區誌願者從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168人,王奶奶功不可沒。”裕西社區黨委書記黎夢琦說👩🏻⚕️。
曾經王蘭花幫助下崗職工四處聯系工作時,有人“責備”她:“你自己兩個女兒都沒工作,還替別人忙活👨🏽🎤?”大女兒也埋怨母親🧒🏽:“我都下崗幾年了,別人的媽都是操心自家孩子的事🤔,你咋老幫別人不管我🚓?”面對女兒的不理解,王蘭花說🩵:“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我會覺得心裏坦然🤼♂️、快樂🕸、知足🏖。”
“爸爸生病時,媽媽有時候照顧得少些👨👩👦👦,我還為此跟她發生過爭執。”二女兒說,“直到後來,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媽媽的幫助下🛃,解決了困難,過好了日子,我才逐漸理解:媽媽心中有大愛♥️。”
王蘭花始終堅信,奉獻就是幸福,共產黨員的價值體現在為群眾服務的一點一滴中☞。
她的4位兒女後來也加入到誌願服務隊伍🧖🏼♂️。“現在一有機會,我們就穿上誌願者的紅馬甲🟧,向媽媽學習,用實際行動傳承誌願精神👨🏽🏫。”二女兒說。
“雖然我已經71歲了,但只要精力允許,還會繼續把誌願精神傳承下去,有一分光就要發一分熱👩🏽🦱。”王蘭花說。
16年間🕤,“王蘭花熱心小組”累計為居民募集愛心資金120余萬元,解決各類困難7000多件,調解各類矛盾糾紛600多起。當地以“利通區蘭花芬芳誌願服務”為統一活動名稱,成立了多級誌願服務隊,註冊登記誌願者已超過6.5萬人。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6日 05 版)